【地評線】新華時論|縮短的負面清單意味深長
4月24日,《市場準入負面清單(2025年版)》正式發(fā)布,這是我國自2018年首版清單以來的第四次修訂。新版清單事項數(shù)量從2022年版的117項壓減至106項,全國性管理措施縮減17條,地方性措施更從36條銳減至20條。這一紙“越來越短”的清單,不僅是一份政策文件,更是中國深化市場化改革的折射,背后蘊含多重深意。
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的核心在于“非禁即入”,其長度直接反映市場活力邊界。新版清單刪除了涉及公章刻制、計算機信息系統(tǒng)安全產品等8條全國性限制措施,以及貨運代理、森林資源鑒定等17條地方性措施。這些“減法”看似簡單,實則是對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再校準。當審批事項從“正面清單”思維轉向“負面清單”管理模式,實質是政府將資源配置權更多讓渡給市場,用制度型開放打破隱性壁壘。正如國家發(fā)展改革委負責人所言,“清單越縮越短,市場越放越活”,這種動態(tài)調整機制成為觀察中國改革的風向標。
詳情請見:http://www.xhby.net/content/s680b876de4b0b3964244ebe6.html
責任編輯:王含